top of page

接触地带

艺术家:何可人、江上越、李百舸、吕慧瑶、宁晓颖、饶维懿、苏昱铭、吴晶玉、谢玄玄、闫镜州、杨一凡、郑丰林

2024.8.03 - 2024.9.16

北京总部空间

策展人:陆向怡                     韩雅俐

Press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于2024年8月3日至9月16日在北京总部空间呈现中国青年艺术家群展“接触地带”。本次展览由陆向怡、韩雅俐策划,展出何可人、江上越(Etsu Egami)、李百舸、吕慧瑶、宁晓颖、饶维懿、苏昱铭、吴晶玉(Jade Ching-Yuk Ng)、谢玄玄、闫镜州、杨一凡、郑丰林这12位艺术家的40余件新近绘画作品。


接触地带的概念由玛丽·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提出,用来描述不同文化在特定社会空间中的相遇、交流及潜在冲突。人类学家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概念,应用于旅行和文化接触的观察中,提出了“接触视角”(contact perspective)的理论,强调个体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构建自我认同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权力关系在文化交汇中的重要特征,还强调了不同文化在交流和冲突中的动态属性,展示了文化混杂与转化的复杂性。


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网络时代,“接触地带”早已不再局限于具体可感的地理空间,而是延伸至更多的跨文化行为(transculturation),细化至差异性背景下形成的艺术前沿地带——一个充满互动与异质性的公共展示空间——这里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重构场所,这里是一个充满了越轨(transgressive)的可能性场域;这里是一个个体与他者的持续接触地带……这里将展出12位青年艺术家的42件作品,以此提供一份艺术家样本,借此重新思考和定义自身的文化身份,强调在多元环境下艺术家共存、互动、彼此勾连的创作实践,探讨接触地带中绘画面貌的丰富性。以此次展览为例,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条线索:符码性景观(semiotic landscape)、支配性凝视(dominant gaze)、审美化风景(aestheticized landscape)。


“符码性景观”用来描述特定文化或社会环境中符号和象征的集合,通过绘画视觉语言回应后网络时代图像泛滥所造成的困扰,叙事性绘画背后对可能存在的自我身份与价值的思考,以及集体经验下画面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勾连与断裂。在饶维懿、何可人、杨一凡、李百舸和吕慧瑶的作品中,既有图像与文学的对话,也有对身份建构、家庭记忆以及新闻影像的反思。他们将绘画的本质首先根植于对绘画性的探索,其次尝试从中寻求思辨的逻辑性与时代性,并进一步深入辩证地探寻观念与形式间的有机关系。


其次,“支配性凝视”着重探讨了对自我经验的描述,在苏昱铭、郑丰林、吴晶玉、江上越和闫镜州的作品中,或是通过自画像的方式展示他人凝视下的自我塑造;或是以观看为出发点,在特定环境中构建主体想象;或是以流动书写的方式,在“我”与“众”之间展现出折叠与交融的关系。这些作品不仅探讨了文化混杂中的自我认同问题,还强调了自我经验的多重层次,这种层次既是私密、袒露的,也是社会和公开的。他们利用绘画展开了对本我的探索,试图拉开自我与宏大叙事的距离,深入体察个体生命的独特经验。同时,作品深入探讨了性别矛盾、身份认知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展示了后殖民社会中个人与集体之间微妙而多层次的关系。

第三部分“审美化风景”通过宁晓颖和谢玄玄的作品,呈现了戏剧性场景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日常奇观。这些作品展示了艺术家们对日常生活与神话、社会和情感的多重可能性进行的探索。她们作品中的丰富色彩不仅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还展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从平凡的现实中发掘出奇妙的世界。


诚然,接触地带无处不在,它打破了文化的物理边界,使艺术、语言、习俗等成为文化碰撞的场域。每个个体都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翻译机制,将异质文化符号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这不仅是跨文化的自然反应,也是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反馈。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在成立两周年之际,以“接触地带”为主题,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和探索的空间,以承载多样的个体声音,并强调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共存、互动与互相启发的重要性,反映了接触地带中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Works

​展出作品

饶维懿 灵感 布面丙烯 180 x 150cm 2024

杨一凡 海岸遐想 布面油画、织物 200 x 130cm 2024

李百舸 绿阳光 木板油印、布面油画 105 x 92cm 2024

苏昱铭 轰炸美术馆 人造麂皮、丙烯 190 x 130cm 2024

吕慧瑶 天使 木板坦培拉 130 x 117cm 2023

何可人 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 布面油画 40 x 40cm 2023

郑丰林 如同相逢在镜中 布面油画 120 x 90cm 2023

宁晓颖 浮游 布面油画 134.5 x 100cm 2024

谢玄玄 一棵挂满果实的枯树 布面油画 180 x 200cm 2023

闫镜州 我的那个爱穿裙子的爱人 布面油画 160 x 140cm 2023

吴晶玉 地、火、零 布面油画 195 x 150cm 2023

江上越 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 布面油画 196.5 x 280cm 2022-2023

Artist
艺术家
WechatIMG430.jpg

何可人

1998年出生浙江,2021年本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油画系,2023年毕业于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何可人的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是隐喻的。描绘的物体通常占据大幅画面,但是又缺少必要的“视觉部分”,让人产生遐想和思考。作者通常运用许多隐喻的元素,比如“影子”“折叠的空间”等,通过已有的符号或调动集体的经验的符号把画面直接地呈现出来,如同“图像的游戏”,时而戏谑,时而严肃。画面中多呈现“被构造价值”的物品,与他所见的生产经历有关。他营造出了一种围绕这些“价值”的游戏,让人们体会到有趣玩笑但时而营造出严肃和华丽的氛围,从这些价值物中和消费品中寻找被建构的价值的幻像,也是对身份和价值的思考。
曾参加展览“春风不相识”,TX淮海年轻力中心,2024;西岸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2023;首尔当代艺术周(Seoul Modern Art Show),2023;青年艺术家发光计划,小红书,世博创意秀场,2023;“梦游园”国美众创空间,2021;NORHOR主题展览,宁波东部新城店,2021。

Inquire
WechatIMG420.jpg

吕慧瑶

 

1999年生于北京,2021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2024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吕慧瑶的作品构思围绕着一词多义,日常中文字、图像、声音之间时而有一种相似的张力,时而又找不到与之恰当的对应。在相似或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有许多灰色的真空地带有待挖掘,这让她很感兴趣,希望通过绘画带给人那种似曾相识的体会,让好的比喻不言而喻,一触即发,给人知觉的体验,画中的事物似像非像,暧昧的和锋利的变幻、闪现,寻找一个耐人寻味的平衡点。
她曾参加群展:“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广州(2023);“视角与对话 2023当代艺术展”,上方美术馆,北京(2023);“艺术之桥:从安德卫普到北京,再回来”,安德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比利时(2023);“持灯的使者”,新氧艺空间,北京(2023);“乐园”,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2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北京农业展览馆,北京(2023);“生活的温度”,亚投行总部大楼,北京(2022);“Let’s red  融舍品牌三周年暨艺术群展”上海融舍,上海(2022);“不寻常的日常”,上海 HABITAT,上海(2021);“青春新动力-来自央美的青年艺术家”,石家庄美术馆,河北(2021);“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2020 年本科生在校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20);“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9 年本科生在校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9);“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外出写成写生联合课程作品文展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9);“油敢:惊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9)。

WechatIMG424.jpg

吴晶玉 Jade Ching-Yuk Ng

 

1992年生于中国香港,现工作生活于伦敦。
吴晶玉2016年获得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绘画专业本科学位和同年荣获Cass Art Painting Prize。2018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版画专业的硕士学位, 同年荣获Abbey Major Painting Scholarship以唯一一位新晋艺术家的身份驻地罗马的英国学院及获Travers Smith Art Award。她2014年以交流方式工作于耶路撒冷比撒列艺术与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她的作品曾于多个国际平台上展出及被企鹅兰登书屋收藏,包括中国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伦敦Arusha Gallery、Matt’s Gallery、San Mei Gallery、Cornucopia Gallery、Whitechapel 46、Siegfried Contemporary、Assembly Point、Horse Hospital、CGP画廊、利兹Canal Mills Armley、耶路撒冷Video Pub、罗马尼亚驻罗马学院。她的作品亦曾被艺术史学家Katy Hessel 和 Kate Mothes撰文。
吴晶玉借鉴了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素材,结合了不同的象征性视觉词汇,从而在当中找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落差。她利用不同媒介作画,以挑战油彩之外绘画的可能性。她为人际间不断接触和分离当中的敏感性所吸引,因此常常描绘自己与他人之间身体亲密关系的脆弱性。通过重新诠释传统的象征符号,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新的、暧昧、晦涩的故事。吴晶玉的作品希望我们关注当今超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亲密和空虚。她富有戏剧性的作品是她的内在自我与外界不断的对话,并从中感受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摩擦。

WechatIMG421.jpg

宁晓颖

 

1988年出生,202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她的近期个展有“闺阁·袖珍双个展”,愿景艺术中心,北京,2022;“来”宁晓颖个展,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展厅,广州,2021。参加的群展包括:一条艺术与设计线上博览会,颂艺术中心展位,线上,2022;“界里”青年艺术作品邀请展,阳江市美术馆,江阳,202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岭南版画大展,肇庆美术馆,肇庆,2021;第十二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中外艺术文献馆,成都,2021;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中期筛选汇报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2021;“云影”——第二届太湖双年展,苏州金谷里艺术馆,苏州,2021;中国第二届京津冀青年艺术双年展,中冶美术馆,石家庄,2021;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武汉),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2021;第二届写生艺术季青年写生艺术作品展,黟县·黄山中国书画小镇,安徽,2021;“夏天的风”主题艺术展,瀚和文化,线上,2020;大学生艺术博览会(武汉),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2020;广东第七届当代油画艺术展,江门市美术馆(李铁夫美术馆),广州,2020;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画颜悦色”群展,筑梦空间,广州,2020;广州美术学院“情暖冬日”师生主题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2020。

WechatIMG419.jpg

李百舸

 

1999年生于中国湖南。他是一名生活并工作于中国北京的艺术家。他于202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学士学位,并获得千里之行提名奖和多项奖学金。202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取得版画硕士学位。
李百舸的创作深受个人经历,家庭记忆以及新闻影像的影响。讨论家庭身份、社会身份、语言私密性等话题。他专注于创作版画语言与直接绘画相结合的布面油彩,通过用重复的图像和充满隐喻物体的场景来构建出非线性的叙事画面。
李百舸参加的展览包括:再见奥里诺科,TongGallery,北京,中国,2024;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24;第五届塞尔维亚国际版画三年展,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2023;大学生艺博会,武汉,中国,2023;第一届威尼斯元宇宙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2022;一吨计划《万境共生》,上海,中国,2022;中国第六届青年版画巡展,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中国青岛市美术馆,青岛,中国,2021;千里行巡展,陶溪川美术馆,江西,中国,2021;毕业之歌,方圆美术馆,北京,中国,2020;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20。他获得的奖项包括:千里行提名奖,中央美术学院,2020;康颂奖,2024。他的作品已被纳入千里行基金会、中国版画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塞尔维亚展览馆等重要艺术机构及个人的收藏。

WechatIMG429.jpg

江上越 Etsu Egami

 

出生于日本,是活跃在国际上的日本战后第三代的代表性艺术家,主要活跃在美国、中国和欧洲。她连续被福布斯评选为2020年和2021年改变世界的30位30岁以下人物之一。2021年被文化厅选为新锐艺术家,派往纽约。2019年亚洲艺术奖入围者、2022年被英国Net a Porter评选出全球6位正在改变艺术世界的女性、2023年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奖。
江上越曾留学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大学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最近的个展和项目包括“Did you get it?”(原美术馆ARC,群马)、“彩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江上越个展”(白石画廊,新加坡)、“Facebook”(纽约,前波画廊)、“背负的灵魂——江上越追问的近代,一道新的地平线”(广岛WOODONE美术馆,广岛)、“神奇东方:江上越个展”(昊美术馆,上海)、“这不是误听游戏”(德萨画廊,北京)、“Entrance gallery Vol.1:江上越”(千叶市立美术馆)。主要群展有“Miss Dior展——一位女人的故事”(六本木美术馆,东京)、“Elevate to Object”(SECCI,米兰)、“The Science of Freedom”(Albertz Benda gallery,纽约)、“VOCA Exhibition 2020”(上野之森美术馆)、“第一届AIR展”(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群马)、“绘画的力量”(新泽美术馆,北京)、CAF展(当代艺术振兴基金会)。 

WechatIMG423.jpg

苏昱铭

1994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2013年本科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2016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石版工作室,师从韦嘉老师,201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艺术家项目。2019年研究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苏新平老师。202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当代性绘画研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他的创作基于个人成长经历与大众图像之间所构建出的某种关联性,城市、迁移与日新月异的网络空间构建起他对于童年,青春的不断追问。他将男孩作为意象对我的“后青春”进行阐释,试图从地域、空间、时间上追溯易逝的年华与不断地域迁移所带来的遗憾与回望。

WechatIMG425.jpg

谢玄玄

 

1992年生于浙江温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曾赴巴黎国际艺术城交流学习,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她的作品多与儿时记忆、民间游戏、希腊神话和童话故事有着密切联系,使用了诙谐且混杂的元素来描绘日常奇观。画中事物往往游走于真实与虚拟之间,充斥着拟人化的、互相矛盾的形象。在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中,她以独特的绘画语言还原了记忆里被遗忘的“乐园”,从而构造出一个温暖、浪漫又充满童真幻想的世界。
她近期的个展包括:升起的高树(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3)、因为当时阳光普照(清影艺术空间,杭州,2022)、天上掉下个苹果(逸空间,南京,2021)。群展包括:一片盛大的记忆(久事美术馆,上海,2022)、鸽子迷信(新氧艺O2ART, 北京,2022 )、乐园·双人展(库比森画廊,上海,2021)、新西湖·湖中岛(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21)、秋实(金杜艺术中心,北京,2021)、 没展(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2018)等。

WechatIMG428.jpg

郑丰林

199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郑丰林的作品源于对日常事物之问经常被忽略的某些细节和关联性的持续关注。她试图通过想象力重构和探索一个多样性的神秘世界,并以此来转译自己的愿望和感受。她的绘画作品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具有特殊意义和象征的物件,挖掘符号背后的多层含义,呈现出与现实产生距离感背后隐藏的精神渴望。
她近期的展览包括:“风过疏竹”,新氧艺O2art,北京,2024;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叁拾空间,北京,2024;“深澄”,艺森空间开幕展,深圳,2024;“形态复调”,仚東堂,北京,2023;艺术深圳,艺森空间,深圳,2023;“花园的黄昏”,艺森空间·FENDI CASA,深圳,2023;“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美术馆,新疆,2023;“遇见·预见——中国当代艺术藏家推荐展”,博乐德艺术中心,北京,2022;“青春新动力——来自央美的青年艺术家”,石家庄美术馆,河北,2021;“功夫——央美造型基础部成立二十周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21;第二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20;“油敢”惊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9;“青春,足迹”主题创作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9。

WechatIMG426.jpg

闫镜州

 

1995年出生于中国河北邯郸,目前在北京居住及创作。2018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油画系,2022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闫镜州的作品执着于个人化视角的现代性探索。作品中的主角们是光怪陆离的扭曲人偶,荒诞的扮演着一个个充满趣味又略带辛酸的故事。剧情通常是欢乐世俗的,甚至是有点无聊庸俗的, 素材灵感通常来自于大众轻松随意的生活本身,细细品味又总能察觉到一丝黑色幽默的荒诞反讽。这种主题的编排具备着难以言表的压抑欲望和蒙昧的象征主义,也有一些轻松的灵光乍现,是一种有着90年代影子的中国式思考方式。产生一种游离在现实世界外的边界感。通过对荒诞人偶的时刻凝视且同时保持着疏离感,来表现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怀疑与自省。
他近期的展览包括:“巴斯特小镇的南北西东”(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4);“老巴的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泰国,2023);“初次见面”(悦美术馆,北京,2022);“万相丛林”(海汇美术馆,郑州,河南,2022);“2022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22);“第五届诗意生活节《给生活的诗与歌》”艺术展(天桥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循循展 第五回——小径分岔的花园”(侨福芳草地艺术中心,北京,2020)。

WechatIMG422.jpg

 饶维懿

 

1993年生于湖南,201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20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饶维懿一直力图在图像泛滥的后网络时代,重建一条经典绘画与不断自我意义解构的消费性图像之间“和谐共处”的方法通道,以解决多元文化、多重叙事对绘画造成的表达不适和意义缺失。作品曾在西岸艺术中心、宝龙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PAC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曾获得保时捷研究奖学金(2020)、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银奖(2020)、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礼物”提名奖(2020)、第十届新星星艺术奖TOP100(2019)、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奖(2016)。
他的个展包括:“世界爱你”,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2024;“我们不在一起漫游”,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2022。他参加的群展包括:“屏幕纵深:绘画里的数字革新”,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4;“复眼与深瞳”四川美院油画系30周年文献展,罗中立美术馆,重庆,2023;“后浪拼图”新绘画的新面孔,玉兰堂,北京,2023;“浮潜”,BLANKgallery,上海,2023;“捕捉”,站台中国,北京,2023;“形而下的图像迷宫:饶维懿&王俊”,798艺术中心,北京,2023;“闲人出差II”,GalleryVacancy,上海,2022;“洛德的世界II敌友大会”,野松画廊,深圳,2022;“白日有梦”,千真画廊,宁波,2021;“新界面”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展,PAC艺术中心,天津,2021;“弹出”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艺术家终期汇报展,罗中立美术馆,重庆,2021;“洛德的世界”,海涵艺术空间,深圳,2021;“自定义的方式”,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2020;“Art and Design: FutureLab教博会”,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20;“美丽家园”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获奖作品展,宝龙美术馆,上海,2020;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礼物”提名展,雕塑系展厅,重庆,2020。

WechatIMG427.jpg

杨一凡

 

1999年出生于安徽,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2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
他的作品探究了当下的运动生活方式、阶级认同以及身体欲望的在场与缺席等概念,通过将人物置于非现实的景观化自然中,构建一个虚幻的画面空间,以此暗示在荒野与文明的流变中,现代人构建自我身份和释放感性欲望的象征性瞬间。
他近期参加的展览:临界之影(1979画廊,深圳,2024);时间的棱镜(北极熊画廊,北京,2024);快闪(重庆时代美术馆,重庆,2023);越位(宜兴市美术馆,江苏,2023);非代理抒情(逸空间,南京,2023);断片集(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2);莽原的呼唤(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2);portal 传送门(Greenhand Lab & Paral Space,杭州,2022);新西湖·湖中岛(MOCA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21);“inter-youth”(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7&2018)。曾获得的奖项包括林风眠创作奖(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2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