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与偶然性氤氲着重构的涟泽,这种结构性无序二元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视角,年轻一代面对这些极端状况的出现、发展和影响,“逃离”成为重要的观察和自省的方式。汉娜·阿伦特对“判断”的理解认为,往往实践过程中的错位和强制带来的感觉危机才会带给自我“清醒”的逃离,在充斥着偶然性的处境中,新的故事方以打开想象力的浪漫方式书写,正如此次展览的由来,两位艺术家在对谈中的偶然约定“逃离”,以“假日”架构展开了展览的戏剧性叙事。
此次“假日”思绪的落脚意在“逃离”一种固定预设的思考环境,在隔海炎热的曼谷,“异域”包含着远行和逃离,也包含着反思“笛卡尔”式的自我。脱离知觉的因素和势力,敏感的捕获着掠过周身的环境,移情式的理解与探索也是艺术家创作的方式。郝泽成与万鹏的作品在偶然和必然的交替官感在变幻的场景中体现了“绘画性”的触手,将诗性与意义容纳身体经验之中。作品元素的选取体现对记忆、时间和图像的体验判断关乎展示新的经验逻辑,艺术家将画面影像式的处理的过程与组织作为“事件” 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在时间流淌的定格中重复描摹现实,形成关乎多重诗性和意义逻辑剧场。
在郝泽成的作品中对现实场景的描绘呈现出一种主观记录方式,将隐匿的灵性赋予经验碎片之中。熟悉又陌生的时间感通过如泡沫般虚幻的瞬间记录,偶然或无意识地发生,却犹如有永恒的生命图像。画面“捕捉”了图像中的人物,景观的“肉身”作为媒介的幻影,极致放大视觉的观感,橱窗前的踽踽独行,夜光中舞动的篝火,此地此景仪式般地将短暂的停留展示于画面,以类似寓言的形式折射当代人的精神棱角。
万鹏作品中每个阶段都有特定性的戏剧冲突,利用不同的过去与此在、相同的此时与别处之间的照应,在经验的转换之中形成新的信息与意义的多重层叠。万鹏将不同活跃的质感以连续离散状态的组合来进行 “幻觉主义式”的对话,正如艺术家所言“每一次拿笔,只有下一秒的我知道怎么画,就像旅行,遇到谁只有未来的我知道。”在艺术家看来,画布里潜藏的恻隐之心,微薄但不微小,瞬间艰难的选择给画面留下了生机。画布上如在尘埃落定的夜空中,诞生光亮如昼的星月若隐若现,在轮廓线和紫色的水池倒影中,云图、弯月和树影循环往复,凝为瞬息的诗意,在模糊性和虚构性的错位技巧中,质感与笔触的对比串联起陌生的空间形式,呈现的“静止”的生动。
在“假日”中,主体以旁观者的角度切入时间和空间,而作品被视作链接“异域”秩序和氛围的媒介物。“假日”是快乐的,在短暂和不确定的形式生活体验中,自我成为景观的感知的一部分,作品成为包含身体经验和情绪价值的直观现象综合体。正如两位艺术家画面所追求的,在八月湿热的曼谷,展览将人和景观的关系以作品中场景诗意构建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回忆录的现场,在土地自然的中介性精神之上连接星辰、祈祷与爱意。
年轻人站在海边伸出手,向星星祈祷,他夜夜梦见它,将自己的爱意传给它。
一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展出作品
![]() 郝泽成 一半春光 – 1 亚麻布面油画 150 x 110 cm 2024 | ![]() 郝泽成 一半春光 – 2 亚麻布面油画 100 x 100 cm 2024 | ![]() 郝泽成 一半春光 – 3 亚麻布面油画 100 x 100 cm 2024 |
---|---|---|
![]() 郝泽成 幸运夜 亚麻布面油画 150 x 110 cm 2024 | ![]() 郝泽成 晚安焰火 亚麻布面油画 140 x 100 cm 2024 | ![]() 郝泽成 黄色橱窗 亚麻布面油画 100 x 100 cm 2024 |
![]() 郝泽成 最好的方式 亚麻布面油画 100 x 100 cm 2024 | ![]() 郝泽成 峡谷假日 亚麻布面油画 160 x 200 cm 2024 | ![]() 郝泽成 一个人的SUP 亚麻布面油画 160 x 200 cm 2024 |
![]() 万鹏 诞生·风景 亚麻布面油画 200 x 160 cm 2024 | ![]() 万鹏 Gelato·梦巡 亚麻布面油画 150 x 103 cm 2023 | ![]() 万鹏 诞生·风景 亚麻布面油画 120 x 90 cm 2024 |
![]() 万鹏 诉说 亚麻布面油画 200 x 160 cm 2022 | ![]() 万鹏 多洛米蒂·雪遇 亚麻布面油画 137 x 85 cm 2023 | ![]() 万鹏 绿火 亚麻布面油画 150 x 217 cm 2023 |
![]() 万鹏 等待 亚麻布面油画 120 x 100 cm 2022 | ![]() 万鹏 重叠 亚麻布面油画 65 x 65 cm 2023 |
艺术家

郝泽成
生于1993 年, 北京, 中国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伦敦
郝泽成以照片和记忆作为参照文本来描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景象,通过画面中对不确定性的细致描绘,来营造时间,空间,事件相互重叠的意象,艺术家将时间的痕迹重新捕捉,在对图像处理的同时将自我与图像的微妙关系加以呈现,以“顺序绘画-打乱顺序-重新绘画”连接行为模式,杂糅现实、梦境、想象与感知于画面中,描述艺术家置身当代景观穿梭流逝的恍惚感。
郝泽成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语言处理方式,将未经设计与整理的随意图像融入艺术的语境中,与现实和记忆融合成为具体的经验价值,画面意象会随着层叠曲折的疏密、动势描绘生成,这种方式成为艺术家破除风景面孔化的重要途径。他的绘画始于对快拍中图像和叙事的再现式描绘,在图像空间中,手是在眼的控制下工作的,但由于相机噪点的介入,随机的图像,非清晰的形状,断裂、色块式被引入局部,制造出灾难性的混乱,因此不得已以更随机的笔触,污点,乱画来应对这种状况。随着随机不确定的东西增多,感觉和记忆在图像中的占比逐渐增多。另外,屏幕图像中所蕴藏的不同于现场的信息和文本也不断产生,原本的图像性质发生了转向。如,路灯-烟花,城市-银河,树枝-书法,山峰-纪念碑等。风景借由记忆和噪点逃逸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中。
回忆是流动的,快照中残存的对时光认知记忆随着结构的扩充和兴趣点的迁移而转变,而强调现场和情景的还原,则是对原图像的刻意保留,这种对图像的执着体验以艺术家的视角呈现出自我经验的弥留,在描绘事物和复刻景象的同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图像的变异中被赋予特殊的路径,在画布之上充斥了迷离而又确定的意象,艺术家通过此种方式将拆解的误差生成了一个潜意识、梦幻和想象交叉重叠的乐园。

万鹏
1993年出生于哈尔滨,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米兰。
生命是如此丰盈,比一片麦子沉重,只需要低着头,就可以接受月光的照耀。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可以具像化,万鹏的作品童真,充盈着单纯的符号语言,画面里一丝不苟的笔触或钝感或清晰。漫长的绘画周期让颜色和构图被时间打磨,艺术家耐心的等待着多样的解读,期望跨越时间产生心流,让自己成为时间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他认为,艺术的吊诡之处在于,刚走过了今天,扑面来的确是昨天;日复一日的练习、剥脱、抽离、再入世、经历、看见、感受,才能笃定——平凡的瞬间最不平凡;未来升起的明月正在头顶,盘旋当空,照耀一百年,最好更久,让作品转译时间。
静态的图像里时间暗流涌动,蓬勃而安静。纯粹如此,作品依附于他们所看到和所经历的故事,接受故事有低谷,作品可以不昂扬;接受故事有爱意,让意象连同肉体一起沉沦;也接受世事有变迁,只要向上,隐秘也罢了。
万鹏在画布里潜藏着一些恻隐之心,微薄但不微小。是这些瞬间给他的画面留下了生机。他相信世界也是因此而存在的,在画布里,月亮、孩童、与映照树影的水波,在精神意志上呼喊着一百年前罗伯特·维内导演的电影《卡里加里博士》;万鹏的绘画想要回到创作之初,跳出类型界定,以非寻常的视角,解读自然风景带来的触感,以生存在二十一世纪的感受,各异的画面切分,重组奇幻温情的景象,贯通缠绕在带来平衡的“星星、边际、植被、无意识的笔触”等意象里,散发温度与热爱、静候观众解读。
策展人

王诗颖
王诗颖, 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专业,取得了艺术学与当代艺术策展双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展部。策展方向关注网络、在地艺术展览实践。她策划的展览包括:“弗里达·万纳伯格个展:爱在日落黄昏时”(2023),“陈琴个展:迭复而生”(2023),“杨纳个展:伊希斯之地”(2023),“青年艺术家群展:光的痕迹”(2023),“间有闲时多云到阴”(2022), “免疫地理”(2021),伦敦非赢利艺术机构Gaswork“Awakening”线上展览项目(2021), “生活之后”替代空间群展(20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