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荒野之息

 

策展人: 汤姆·莫顿

04.19 - 05.25, 2024

首尔空间

Press
Installation Views

德国艺术家乔纳斯·伯格特(Jonas Burgert)在电影银幕大小的巨幅画布上绘制作品《Viechlast》(2020)。画中是两架直升机相撞后的残骸,一架是黑黄相间的蜂纹直升机,另一架是则鲜艳的火红色。欣赏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时,我们不禁联想到浪漫主义时代的伟大灾难画作,如西奥多·热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的《梅杜萨之筏》(1818-1819)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希望之沉船》(1823-1824)。观赏这幅宏大的作品,我们本能地发出双重疑问——这场灾难性事件因何而起(《Viechlast》并未正面回答),以及是否有幸存者生还。

 

搭乘黄色直升机出行的生物看起来情况不妙,机体坠毁时头部着地,静止的机翼上溅满深色血迹。红色直升机的乘客的命运很可能更为残酷——那是一群拥有白色毛皮的动物,包括狗、羊和健壮的马匹。冲击将它们的血肉之躯压缩成苍白的单一团块,尾巴、爪子和蹄子突兀地露在外面,或无力地垂下,或在痛苦中抽搐,或流露出难以置信的震惊之情。

 

形形色色的人形生物出现在事故现场。某个兼具雌雄两性特征的紫色身影,身上缠着松松垮垮的蓝色缎带,在坠毁的直升机旁举行意味不明的仪式(也许是感激某个仁慈的天空之神降下恩惠,因此奉上最后的祭奠?)另一个裹着绿色头巾的人形手举襁褓中的巨型蚂蚁,似乎刚从遗骸中抢救出宝贵的婴孩,又像要把珍馐美味端上宴饮的餐桌。孩子爬上破碎的机体,嘴角露出恶毒的微笑,看起来像作祟的小鬼。画面左上角有个只穿短裤的男人,他躺在碎片中,双目紧闭,可能是死了,也可能是睡着了。在画面的中心附近,一个女人坐在磨损的沙发上,面无表情地盯着观众。对右脚旁一头扎进地面后缓缓下沉,此刻已看不到肩膀的身体毫不在意。任由观众想象,这究竟是从天而降的空难受害者遗骸,还是某个意识到大难临头的旁观者?此人践行了鸵鸟逻辑,认为只要没有亲眼目睹灾难,那么,自己所在的现实就不会受灾难影响。

 

正因《Viechlast》画面上浮现众多诡异奇特的人物,观者很容易就忽视了隐藏在布局中的叙事。艺术家在画面边缘刻意设置几处混淆比例感的元素:巨大的黄铜带扣、硕大的黄花、大块的胶合板碎片。也许,直升机是玩偶房里被看不见的童子神明刻意摔坏的玩具?若是这样,为何场景中的人物和动物如此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画作上又为何飘洒着生机盎然的精巧花簇与泼溅的颜料?《Viechlast》将多种不同寻常的风格糅杂到一起:坐在沙发上的女人拥有精雕细琢的写实主义面庞,画面左侧则有如同头骨、脊椎和扭曲金属一般混乱的物件堆叠在一起,共同融为近乎抽象的风格。伯格特的灾难画作之所以令人惊叹,除了拥有画幅宽幅、无尽叙事、似是而非的图形以及精心安排之下宛如心电图折线的水平构图外,还因为艺术家坚持在同一时间发掘蕴藏在媒介中的多种可能性,却不担心它们彼此矛盾或相互抵消。他在画作中展示了与上述顾虑截然相反的效果,在正确的执笔者手中,不同颜料总能够共同绽放。

 

伯格特笔下的空间和人物无疑具有奇幻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将他的作品归入奇幻类别。以J.R.R.托尔金(J.R.R. Tolkien)的作品《指环王》(1954-1955)为例,原作小说衍生出数不胜数的文学、电影和电视前传,连缀而成的连贯叙事打造出具有内部一致性的虚幻王国。欣赏伯格特的绘画与雕塑作品时,我们并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也不能将他比作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1450-1516)与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57)。尽管两人以截然不同的实践手法营造幻视效果,但他们的作品深植于基督教信仰,想要揭示作品内涵,就必须熟谙宗教传说与象征符号。显然,伯格特拒绝为想象世界中的人物与地点编织背景故事,并坚称在他笔下反复出现的丝带、棍子、棋盘图案和繁茂的枝叶等图形并非亟待解码的象征符号,而是用于构建图像与物体的实用工具(以丝带为例,只要加以操纵,就能把平面图形转换为立体存在)。尽管从视觉效果上看,他的作品陷于无序的骚动,然而,从理念出发,他本质上是个极简主义者。他不强求观众了解某种特定的文化传统,或者熟悉(艺术)历史上的某场事件。相反,他只要求我们思考人类最基础、最根本的意义。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在1898年完成的作品标题中提出上述紧迫问题。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人类仍在寻找答案。即便我们找到应对当前环境危机的方法,继而迈向较为光明的未来,我们后人仍将为存在之难解的本质忧心。观察伯格特画作中的人形,似乎总是把高更提出的问题挂在唇边。这些形象似乎跳出了线性时间与逻辑空间,却仍然与我们对视,试图与我们(暨他们的肉身对应物)建立联系。在《Sinnwild》(2024)中,一位年轻女子站在立方体石座上,双腿在脚踝处交叉,双手各持一根顶端缠绕缎带的长棍,棍棒在她背后交叉形成“X”,与自肩及髋缠绕在她上半身的X形花环相呼应。她身后是一堵紫色高墙,方形的紫色瓷砖渐次脱落,桃红色花朵正在努力攀援。也许是为了与墙面呼应,年轻女子身穿裙摆磨损的橙黄色连衣裙,裙子上交错的三角形织物也不断剥落,橙色织物落在她脚边,色彩缓缓渗入底座的石材中。了无生机的坚硬石料与缤纷斑斓的有机物质摆放在一起,理想中的几何形态与肆意生长的真实世界并置,观众很可能感受到其中鲜明的对比。《Sinnwild》不仅是画作标题,也是伯格特个人展览的主题——“Sinnwild”是正式德语中并不存在的混合词,其涵义可大致翻译为“野性的感觉”。我们能直观地理解其涵义,因为这个词让我们想起被意识所掩盖的野性与自由,宛如脑内闪回,提醒我们总是被刻意掩饰的动物性。

 

俄国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回忆录《说吧,记忆》(1951)中写道:“摇篮在深渊之上摇晃,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两处永恒黑暗之间的光明裂隙。”当我们面对伯格特的画作《Feinschleich》(2022)时,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段话。画中,两个孩子坐在方形石板上,石板看起来就像无尽的黑暗虚空。大一点的孩子,是个女孩,她张开双手,两手之间悬垂着粉红色长线。女孩用粉色的线捆住绿色的黄蜂,黄峰的头颅则被哺乳动物的颅骨取代。孩子们的小平台上摆着盛放凋零花束的花瓶、白色的海象骨头和灰色布料,织物褶皱宛如人类的脸,散发出幽灵般的死气。女孩专心捕捉嗡嗡作响的猎物,并不在意周围的黑暗,但它的命运与她的困局何其相似。相反,男孩(可能暗示夏娃与亚当)则凝视深渊,嘴里含着像是烟斗状物体:他是打算将无尽的黑暗吸进自己微小、脆弱的身体中,还是打算吹奏乐曲,让旋律在永恒中回荡?也许他是想吸引命运安排者的注意,无论是谁将他们安置在这方石板上——是救生筏,是监狱船,也是漂浮的坟墓。还有其他人在场吗?事实上,我们不知道。 

 

我们可能会好奇伯格特的笔下的人物如何想象他们所处的世界,又如何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划出界限。在《Duldung》(2022)中,一名男子靠在破碎的窗户旁边阖眼休息,头上长满了白色的野花,他似乎像童话故事中的《睡美人》那样长眠了几个月乃至几年。我们无法探知他心灵投影室中变幻的梦境,一切都深锁在他的头颅中。画作《reib Hauch auch》(2023)同样思考了视觉体验之否定,描绘了摸索粉色花束的盲人——他可以触摸到花束的形态,却永远无法看到花束的颜色,甚至无法形成其色彩的概念。他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沉闷的灰色西装,袖口已饱蘸鲜艳的色彩,就仿佛花朵以色彩为他赐福,以鲜活的能量为他授粉。《reib Hauch auch》是一副悲剧画作吗?(毕竟盲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已蒙福指引,如果那能称之为福)我更愿意将这幅画作视为揭示世界奥义的冥想,世界总是比我们意识所及要广大、更斑斓、更复杂——世界会以我们无法感知的方式穿透我们、影响我们。要理解这一点,就是要理解我们共同的珍贵人性,以及人性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伯格特曾特意点明:“幻觉不是与我们毫无关联的纯粹虚构;幻觉是现实的一部分。”尽管他的绘画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通向虚构世界的窗户,但他的雕塑则另有心迹。伯格特的雕塑与我们站在同样的维度,与我们的身体在同样的光线中投下同样的影子。绿色铜像《Stück blieb》(2023)刻画出如丝般的织物包裹着女性躯干,她阖上双眼,表情愉悦,内心的幸福流淌而出。我们不禁想象,也许她是来自伯格特绘画世界的使者,在那个世界,时间凝滞不动,物体和空间却变化万端,拥有无限可能。她可能会和我们交换多少新奇的知识,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智慧? 

下载媒体资料​

Works
Artist
艺术家
Portrait_Jonas Burgert_PC_Václav Jirásek

乔纳斯·伯格特

b. 1977, 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

乔纳斯·伯格特(Jonas Burgert)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探索当代生活和人类生存课题。他特别关注“言外之意”,从问题出发,例如“人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底层之下又隐藏着什么?”

 

伯格特运用大幅画布填满宏大叙事,用小幅画布进行细致观察和神秘描绘:前者让我们看到他的总体视角,而后者让我们窥视他更为微小的观点。他的作品以奇特的形象、不寻常的服饰、涂饰的面孔和模糊的物象为特征,用闪烁的色彩和怪诞的形式突显了记忆和想象之间的平衡性。

 

艺术家常自问,“我如何用视觉手段表现出表象之下的东西?”这看似非常微妙,有时留下小线索,有时突然出现。他喜欢观察恶劣现象,同时也乐于探寻良好状态背后的深层理念,这种双重视角成为他作品中引人入胜的一面。

 

乔纳斯·伯格特于1996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学院,并在Dieter Hacker教授指导下继续攻读了研究生学位(Meisterschueler)。自1998年以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众多群展中展出,包括2003年在汉堡艺术馆举办的“Geschichtenerzaehler”和2006年在伦敦萨奇画廊举办的“Triumph of Painting Part VI”。自2006年以来,伯格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个展。

 

部分个展包括:“ein Dorn weich: Recent Drawings”,斯蒂芬·翁平艺术空间,伦敦(英国,2022);“raub und bleib”,Produzentengalerie,汉堡(德国,2022);“绽放和谎言”,上海龙美术馆(中国,2021);“暗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Sinn frisst”,阿尔普博物馆巴恩霍夫罗兰赛克(德国,2020);“Ein Klang Lang”,唐当代艺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2019)等。部分群展包括:“花”,Choi&Choi画廊,首尔(韩国,2022);“German Painting Now”,电讯画廊,奥洛莫茨(捷克,2021);“Szene Berlin”,霍尔艺术基金会(德国,2020);“Kirchner · Richter · Burgert, me Collectors Room Berlin”,奥尔布里希特基金会(德国,2019);“Where is the Madness You Promised Me”,哈德逊谷现代艺术中心,纽约(美国,2019)等。公共收藏包括上海龙美术馆、香港Burger收藏、丹佛艺术博物馆、美国Rubell家族艺术收藏和日本田口艺术收藏。

Inquire
​策展人
Tom Morton_Photo.jpg

汤姆·莫顿

b. 1977年出生于英国林肯

汤姆·莫顿是一位策展人、作家,也是《frieze》杂志、《ArtReview》和《艺术巴塞尔故事》的定期撰稿人。他策展过70多个展览,曾在伦敦海沃德画廊和伦敦 Cubitt 画廊担任策展人,也作为独立策展人。他目前正在筹备一场重要的当代英国艺术家群展,将于2025年在美国达拉斯开展。

 

他策划的主要展览包括:《翠鸟之翼》,格林画廊(2022年,纽约);《马法舞厅的Äppärät》(2015年,美国马法);《英国-英国-波兰-波兰:从90年代到今天欧洲边缘的艺术》,乌亚兹多夫城堡(2013年,与 Marek Goździewski 共同策展);大型巡回研究型英国艺术展7:《在彗星的日子里》(2010-2011年,与 Lisa Le Feuvre 共同策展);《亚历德罗·乔多洛夫斯基的“沙丘”:一部从未在Drawing Room展出的书的电影》,伦敦 Drawing Room艺术空间(2009年);《如何忍受》展览项目,第一届雅典双年展(2007年)。他还是2008年釜山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2017至2018年间,他在伦敦的 Blain|Southern 画廊策划了《房客》系列展览,是为新兴艺术家举办的六场个展。2022年,他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空间合作,策划了江上越个展《彩虹》。

 

莫顿已撰写多篇单一艺术家专题文章,涉及艺术家包括格伦·布朗、拉希德·约翰逊、皮埃尔·惠格、克里斯蒂安·马克莱、维克多·曼、塔尔·R、蒂诺·塞加尔与安德罗·韦库等。他曾在英国和国际上多所艺术学校和大学任教美术和策展,并与当代艺术家合作出版了几部短篇小说作品。

 

莫顿在伦敦考特尔德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目前居住在英国罗切斯特。

Beijing

1st Space

D06, 798 Art District,

No.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st. Beijing, China

2nd Space

B01, 798 Art District,

No.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st. Beijing, China

Headquarters Space

B5, Yard No.3, Jinhang E. Road., Shunyi Dst, Beijing, China

Hong Kong

Central Space

10/F,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Wong Chuk Hang Space

20/F, Landmark South,

39 Yip Kan Street,

Wong Chuk Hang, Hong Kong

Bangkok

Room. 201 - 206
River City Bangkok,
23 Soi Charoenkrung 24,

Bangkok, 10100, Thailand

Seoul

B2, 6,

Apgujeong-ro 75-gil, Gangnam-gu,

Seoul, 06011,

Republic of Korea 
 

Singapore

402 Orchard Road,

Delfi Orchard #06

Singapore

Inquire for information  |  查询更多资讯

Follow us  |  关注我们

  • Grey Facebook Icon
  • chn_wechat
  • Grey Instagram Icon
  • Artsy_logo.svg copy
  • Grey YouTube Icon
  • Grey Vimeo Icon
  • Ocula symbol 2
  • LinkedIn
  • XiaohongshuLOGO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 订阅我们的简讯

Copyright ©1997- 2024 Tang Contemporary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