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很荣幸宣布,将于五月推出美国艺术家迈克尔·查莱赫斯基首次香港个展“里面”。参展的八件综合材料作品尝试对日常的拾得物进行物理解构,再以工业材料加以精心重组,形成特殊的二维平面。
“眼见即是构建”
——弗朗西斯·克里克
在人类的所有感官认知中,视觉认知占了80%。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选择性的接受过程,与思想和概念的孕育成型密不可分。视觉认知绝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融入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进而反观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迈克尔·查莱赫斯基的作品,就是通过二维扁平化的形式表现这种认知过程。他释放了事物本有的形态束缚,以艺术化的思维加以重塑,借此挑战我们对日常对象的习惯性认知,更挑战我们对认知过程本身的理解。
我们对视觉认知的挑战性与复杂性知之甚少。我们不断地调整视角和深度,以期在日益纷繁拥挤的视野中观察世界。但是,对日常之物的真实体察却是非常困难的命题。而查莱赫斯基对拾得物的选择、解构与重构,为我们揭示出一条解决这个命题的方法。
在艺术家的匠心运用之下,平平无奇的生活之物在空间中得以分离整合并绽放异彩。材料表面斑驳沧桑的岁月印迹,逐渐幻化成崭新的生命,传递出微妙的美学意味。与此同时,观者极力从艺术家营造的人为语境中寻找对象实体的本来面目。但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法则早已被艺术家颠覆无遗,藉由思维进行的对象重组无不以失败告终。就像唐纳德·贾德和其他极简主义艺术家一样,查莱赫斯基将物件与空间的关系提升到了美学的层面,但是他的创作方式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化除了物件的空间性和完整性,绕开了极简主义的「标准化创作」倾向,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将冰冷的工业材料转化为温暖的故事,让观者在古旧斑驳、刀劈斧凿表面之下,感受这些对象郁郁勃发的艺术生机。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认为自己的创作侧重于物质性(或物质性的缺乏)多于特定的概念或是加入叙事。物件是明显易懂的,它们不需要任何的意义。但在无声无息的表面之下,叙事如同游丝一般沿着主观思想慢慢牵连到一起,随着物体的旧有语境被涤荡尽净,崭新的秩序感与和谐感开始揭示它们不为人知的美丽。
格局 再利用木材与酚醛胶合板 216 x 432 cm 2017 | 见树见林 再利用木材与酚醛胶合板 249 x 221 x 114 cm 2017 | 复式 再利用木材与酚醛胶合板 147 x 107 cm 2017 |
---|---|---|
拔 再利用木材与酚醛胶合板 229x140cm 2017 |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
出生于1979年,美国米德尔塞克斯县康科德镇
学士学位,智利圣地亚哥菲尼斯大学艺术专业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Michael Zelehoski)生活工作于纽约的纽堡和布鲁克林。他分别在巴德学院(Simon’s Rock)获得副学士学位,在Finis Terrae大学(智利圣地亚哥)获得的学士学位。在南美洲生活六年后返回美国,此后他将早期创作的雕塑作品拆解并重构为二维的平面作品。
查莱赫斯基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藏家与公共机构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蓬皮杜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2019年3月,他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心 安装了一件装置作品。他曾参加众多国内和国际艺术展,近期个展包括:《万物与虚无 -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2020);《万物与虚无》,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0);“无题”,迈阿密海滩,佛罗里达,美国(2018);《分崩离析》 , Backslash画廊,巴黎,法国(2018);《里面》,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7)和《新秩序》, 迈克·魏斯画廊,纽约(2015)。他曾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史坦顿岛博物馆和麻省文化委员会的授予的殊荣。
他的作品就好像与往昔的艺术大师进行一场关于构建与装配的有趣对谈,其对象涉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拼贴画,杜尚的“现成物品艺术”和劳森伯格的“组合艺术品”等等。查莱赫斯基或许无意暗指这些艺术作品的反讽基调,但这些对象被解构和重建之后会留有一些戏谑和冲突的成分。这种冲突或转化手法是他重要的创作方式:他首先否认某个对象原本的三维结构,而后在具体和抽象两方面建立该对象的真实性。 实质上,艺术家用雕塑的当代质感将对象自身的历史凸显了出来。
咨詢展覽,請聯絡